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北京西郊一带,山明水秀,河渠纵横。在这块宝地上,有一条逶迤东流的长河,是明清时期皇都北京城内唯一的御用河道。当时皇家的帝后王妃,赴西郊各行宫御苑,若乘舟行船,都必须通过这条著名的河道。
长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名字。辽代称"高梁河",金代称"皂河",元代称"金水河",明代称"玉河",清代始称"长河"。而长河,正是大运河北京段的一段。长河两岸名胜古迹众多,自北京动物园和五塔寺再向东,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可说是大运河文化带上丰富的历史文化源泉。
01 到底是倚虹堂还是绮虹堂
说到确定倚虹这个名字,制作人小强可是费了一番周折,因为目前在网上和书中,有关这座已经消失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倚虹堂,就是倚靠彩虹的意思,还有一种是绮虹堂。
最终,制作人小强在清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绘制的《三山五园图》中,看到了倚虹堂的彩图绘本标注,此外,也在《大运河艺文录》一书中,找到了四首乾隆皇帝所做的诗,其中都说的是《倚虹堂》。
可见,现在网络上以及图书中凡是写道的绮虹堂的都是错误的。
我们也在这里以正视听一下。那在今天推送的微信公众号中,您也可以看到这幅图的局部和乾隆皇帝古诗。
清代:弘历
桥畔堂成辛未年,大安登辇庆敷天。崇基已见祥贻永,盛典行将举继前。
来往每因裁咏什,雨旸惟是廑农田。虹光银渚一弯映,春色皇州万祀绵。
02 倚虹堂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倚虹堂原貌
“倚虹堂”行宫在民国初年就被拆毁了,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就连行宫附近的茶楼酒肆勾栏瓦舍等建筑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而落寂了,没有了“秦楼楚馆编笙歌”的轻吟浅唱,更没有了“宝马香车游仕女”的曼妙的风情。只有长河两岸的绿柳依依,农田中风吹稻花香,藕池内荷叶田田,夕阳下远处的农舍中炊烟袅袅,晚风送来了鸡鸣犬吠之声。如今这最后的田园风光都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乾隆皇帝曾在诗中写道:“桥畔堂成辛未年,大安登辇庆敷天。崇基已见祥贻永,盛典行将举继前······”无论是“纡馀带星渚,窈窕架天寻。”的佳句,还是“一场微雨后,五色片云中。”都不如“倚虹”的名字起得精妙,有点缥缈仙境的意蕴。
03 倚虹堂的彩虹从何而来?
“倚虹堂”就是在七彩霓虹旁修建的厅堂,那彩虹是从何而来哪?不会是凭空捏造吧,何为彩虹?
其实就是碧波荡漾犹如长虹卧波的河流——长河。“倚虹”一个极具浪漫和充满想象的名字。一个颇具诗情画意的名字,一个充满灵慧之思的名字。“倚虹”名字起的就像徐志摩诗笔下的诗文一样美:“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枝长篙······”
有关倚虹堂,乾隆皇帝还有这样一首古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座厅堂建筑的喜爱
《倚虹堂》
高梁桥侧倚虹堂,小驻传餐趁早凉。
自壁题诗今复昔,赤心祈岁雨和场。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玉河和长河也按照水上游览航道的要求加以规划。沿长河建置一系列的码头和点景的殿宇、园林,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天正式通航。此后,弘历往返于清漪园和北京大内之间,就经常使用这条水路。西直门外高梁桥畔的“倚虹堂”是水路和陆路的中转站,从这里可以一直乘船到达玉泉山静明园的东门。而长河--昆明湖--玉河--玉泉山这条供水体系,也就成为当年北京西北郊的一条长达12公里的皇家专用水上游览线。
倚虹堂在西直门外长河北岸,高梁桥附近,是清代的码头行宫。从这里可以乘舟到颐和园。无论是乾隆皇帝,还是后来的慈禧太后,都会在倚虹堂用膳,然后再乘舟西行。
倚虹堂为样式雷设计,现存有《倚虹堂》《倚虹堂古船坞地盘画样》《倚虹堂清挖河泡船道图》等图纸。
04 皇上的四大办公室在哪?
在北京文史馆馆员杨良志先生《走读北京大运河》一书中,对倚虹堂有着这样的描述,他说:倚虹堂是是乾隆为其母钮祜禄氏六十大寿所建。从西郊园邸到紫禁城宫内一路,数九寒冬可以乘冰床;但乾隆还是担心老人受冷,安排在半途上请老人换坐暖轿,地点就是倚虹堂。光绪朝慈禧依样使用倚虹堂,戊戌政变后慈禧把光绪变为囚犯,随处携拘,即使到倚虹堂也设专门看管光绪的房间。
因此,倚虹堂也被后人和故宫养心殿、团城承光殿、白塔山悦心殿并称为皇帝的“四大办公室”。
现倚虹堂码头
石雕
瓷壁画
景观
05 极乐寺游记/杨良志
动物园与五塔寺的东邻,一个重要的地点即极乐寺。关于这座今天人们多已忘却的古寺,我们不吝篇幅,将明代文学“公安派”“三袁”之长兄袁宗道的《极乐寺纪游》转录下面: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06 倚虹堂附近寺庙
在清末,倚虹堂往东往北,寺庙林立,粗数下来,就有天仙庙、玄圣观、广同寺、寿安寺、慈献寺、大慧寺、寿福禅林等。
寿安寺
大慧寺
寿福禅林
慈献寺
说到广通寺,在倚虹堂北边,曾经是一座官刹,因此一直受到皇家的资助。清末时,慈禧太后常去颐和园休养,每次往返必到广通寺佛殿内小憩,所以将佛殿改称为“天佛宝殿”。
广通寺的建筑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后广通寺改为北下关小学。2007年北下关小学与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原址合并,现在这里是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广通寺的面积很大,除了学校外,它东面的广通苑小区也是寺庙的一部分,现在广通苑小区内还存有这座寺庙的一些历史遗存,有康熙皇帝御笔所题的寺额,康熙五十一年及雍正十一年立的石碑,及寺庙的一段后墙和几棵古树,默默的倔强的表示着历史的存在。
▲广通寺旧址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出行,看到古刹破败,派人重建,这次复建用时十年,修好的广通寺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另在山门左侧又建了茶房五间,以方便过路行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御笔题写了寺额,及正殿额“息心行”“慈普照”,广通寺得以中兴。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特发帑金重修此寺,并御笔题写了殿额“福佑升恒”。
FM1039: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来话北京
326896656@qq.com
扫描关注 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